六月中旬過後天氣已逐漸變為夏季型的天氣,根據世界氣象組織 (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) 標準,當溫度高於35℃時,人體熱量不容易散發,當汗液不蒸發,便會感覺到非常難受。安排勞動者在高溫自然環境下進行作業即為「高溫作業」。勞動者在高溫、高濕、戶外作業及劇烈運動下,若睡眠不足、沒有進行熱適應,加上活動時間過長、導致過度疲勞、身體虛弱則易發生職業性中暑。身體無法有效散熱,導致體熱聚積體內,會引起熱疾病。因此,當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:

  • 中暑高溫 (Heat Stroke) 

    症狀:因體熱調節失敗導致體溫持續上升,造成減少甚至停止
    出汗、脈搏急速及微弱、呼吸加快、暈眩、神智混亂甚至昏迷。

  • 熱衰竭 (Heat Exhaustion)

    症狀:從口渴、倦怠、噁心、皮膚濕冷、暈眩一直到頭疼、視力模糊、脈搏急速及微弱、短暫神智不清。常與熱昏厥、熱痙攣同時發生。

  • 熱痙攣 (Heat Cramps)

    症狀:肌肉抽搐疼痛,通常好發於小腿、大腿、腹部等部位之肌肉。

  • 熱昏厥 (Heat Syncope)

    症狀:暈眩、皮膚濕冷及脈搏減弱。

「職業安全衛生設施」規則第324條之6規定,雇主針對戶外高溫作業之高風險群,為防範高溫環境引起之熱疾病,應視天候狀況採取危害預防措施,以保護勞工之安全與健康:

  • 降低作業場所溫度及提供陰涼休息場所:

  1. 適時採用電風扇與細水霧,以降低環境溫度。
  2. 搭帳棚或利用天然遮陽,提供陰涼休息場所。
  • 提供適當飲料或食鹽水:

  1. 為勞工提供適當飲用水以隨時取用。
  2. 避免冰開水,溫度以10-15℃為佳,少量多次飲用。
  3. 如有痙攣現象,需飲用運動飲料或添加少許食鹽之冷開水。
  • 調整作息時間:

  1. 需輪班或作息調配,每小時需適當休息,避免於中午時段從事重體力之作業。
  2. 首次從事高氣溫作業,應規劃6日以上熱適應期,第1日50%工作量,每次增加10%。
  • 實施健康管理並安排適當工作:

  1. 患有高血壓、心臟病、肝疾病、消化性潰瘍、內分泌失調、無汗症及腎疾病等之勞工,陰身體循環調節較差,應參照醫師之建議,避免其從事高溫作業,或調整工作。
  2. 每日上工前或工作中,主管應加強巡視,隨時留意勞工健康狀況有無任何不舒服反應,採取必要因應措施。
  • 實施熱疾病預防教育宣導:

  1. 強化勞工自我保護之知能,保持正常飲食及睡眠,穿著寬鬆、排汗佳、透氣及淺色的衣服。
  2. 教導熱危害的成因、相關預防及緊急處理措施。
  • 建立緊急醫療、通報及應變處理機制:

  1. 預先規劃緊急處理程序及設置急救人員。
  2. 建立急救通報及救援體系。

夏季為職災高峰期,雇主除應提高宣導安全意識外,也應提醒勞工們保持良好的飲食、睡眠及生活習慣,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,如有不適,不要勉強工作並尋求工作同伴及主管的協助。

資料來源:
https://www.osha.gov.tw/1106/1113/1114/2890/
夏日戶外作業慎防中暑宣導資料
中國食品科技網
臺北榮民總醫院北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

延伸閱讀:熱中暑及熱衰竭的因應措施